第(1/3)页
在佛隐寺的日子里,他虽然潜心钻研佛法,撰写经文,但他总觉得还缺少一些什么。
他意识到,只有走出寺院,深入到众生,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。
于是,契此也是向云淮主持表示道:
“佛法贵在躬行,吾愿托身行脚,遍历山川,以弘传《慈悲医心经》于遐迩。”
云淮手中念珠转动,流露出担忧之色。
不过他也没有去劝阻契此,毕竟二人相识多年,
他很明白,契此已经是决意了的事情自己根本没办法阻拦。
云淮主持不禁叹息一声:“既是如此,便愿你此行安顺,广布佛法医术,以济群生。”
契此双手合十,鞠了一躬后便离去了。
天色渐暗,夜幕即将笼罩整个佛隐寺,禅房内烛火摇曳。
契此独坐案前,展开未完成的《慈悲医心经》手稿。
他拿起毛笔,蘸了蘸墨汁,开始认真地誊抄起来。
契此誊抄完成后,已近天明,
他又将一份份抄本卷起,分别摆上书架。
契此轻叹一声,又将其中一卷收入行囊,作为自用。
整理好行囊后,契此背起行囊,拿起竹杖。
他走出禅房,来到佛隐寺的山门前。
山门前的台阶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,契此静静地站在那里,望着远方。
不多时,云淮主持带着几名弟子匆匆赶来。
云淮走到契此面前,看着他:“此去路途遥远,你一定要保重自己。”
“遇到困难切莫逞强,能回来便回来。”
契此微微点头:“主持放心。”
这时,众弟子们纷纷合十行礼。
……
午后,阳光明媚。
契此身着粗布僧衣,脚踏草鞋,背负药囊,走在乡村小径上。
他的粗布僧衣洗得有些发白,却浆洗得极为干净。
突然,一个身影从路旁的田埂上匆匆跑来,拦住了契此的去路。
来人是一位村民,他满脸焦急,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:
“大师,求您救救我家老母吧!”
村民说着,“扑通”一声跪了下来:“她这几日病得利害,整个人都昏迷不醒,我实在是没办法了!”
因契此的原因,现在的僧人基本也都和郎中划上了等号,
格外在这距佛隐寺不远之地,更是如此。
契此赶忙扶起村民,神色凝重地询问起老人的病情。
听完后,契此看着村民说道:“我可以为你母亲治病。”
“但病愈之后,你需助村里的孤寡老人修缮屋舍或开垦荒地。”
村民听了,连忙点头:
“多谢大师!我一定照做!只要能治好我母亲,让我做什么都行!”
得到村民的答复,契此不再耽搁,跟着村民来到他家。
在探查了老人的情况之后,契此放下背上的药囊,开始在药囊里翻找。
很快,所需的药材就挑选好了,
他开始按照药方,将这些药材一一搭配起来。
契此将配好的药交给村民,详细地叮嘱道:“这药每日煎服两次,早上和晚上各一次。煎药的时候,注意火候,不要煎糊了。”
“你母亲醒来后,饮食要清淡,多让她休息,不要让她劳累。”
村民在一旁认真地听着,不住地点头。
契此离开之后,老人也很快就恢复了健康,
那村民也是按照契此所言,帮助村中老人垦地数亩。
契此负药囊持锡杖,以足下芒鞋丈量大地。
三载寒暑,契此悬壶济厄,说法度迷,声闻渐彻大地之上。
且因时人睹其布袋随身,唤作“布袋和尚“。
所至州邑,百姓争睹其容,稚子竞随其踵。
每于市井解囊,非惟施药,兼授《慈悲医心经》奥义。
有老叟问:“和尚布袋何所盛?”
契此展颜曰:“装尽众生未醒梦。”
自此,布袋过处,若春霖润旱,痴妄顿消,人皆谓佛陀化身。
不过契此并未因此迷障,而是不断云游。
此时的契此,正盘坐篝火旁,粗布僧衣上沾满尘土。
契此双眼紧紧地盯着篝火,神情专注,似是在思考着什么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