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他们想要看看这被好事者称作“真佛”的和尚,到底有什么实力。 而《忏业经》中,契此针对梵教祭司们所写的“罪业化莲”之说,自然是成了争议焦点。 所为“罪业化莲”,便是说出家之前所做恶事, 若是此后向善,便可过往不究。 这些内容,契此不过是写给那些梵教祭司所读, 想让他们借此放下执念,专心念佛。 可未曾想,这观点竟然是流传开来了。 这些高僧们,便开始在各种场合公开表达对契此观点的反对。 他们在讲经说法时,告诫信众们不要被这种“邪说”所迷惑。 高僧们的言论传播后,便使得契此和他的《忏业经》成为了众矢之的。 某日,一游方僧便是徒步三月, 终于到了佛隐寺,其当众质问契此:“若屠夫诵经可成佛,岂非践踏修行苦功?” 游方僧的声音洪亮,吸引了众多僧人和香客的目光。 大家纷纷围拢过来,想要听听契此如何回应。 契此取寺前污泥涂于白绢,以清水泼之, 泥中竟显莲花纹路,答曰:“净从浊出,佛性不择根器。” 游方僧默然离去,三日后折返皈依,在佛隐寺待至圆寂。 因为此事,佛隐寺便是再度出名。 毕竟这游方僧并非是普通的和尚,而是以为赫赫有名的大师。 诸多名寺古刹中的大师级人物,皆是游方僧的弟子。 其不过是因为过惯了四处流浪的日子,方才选择一直在外漂流。 事毕了,契此开始再度注解经文。 他开始思考一些更为深奥的问题,如“我们从哪里来”,“又将到哪里去”。 尽管他有无数神通威能,但对于此却是依旧不解。 未过多久,因契此之名, 前来求教的不止是有僧人,还有俗世之人。 山下有一孩童不知晓沾染了什么怪病,高烧不退,气息微弱。 其父母四处求医,却都不见成效, 无奈之下,他们便是听闻了契此“真佛”的名头,便上了山到了佛隐寺来。 契此虽说不懂医理,但是他却有山宝。 山宝不仅仅能够归化万物,也能够洞察万物,下到微尘粒子,大到摩诃世界。 契此观此孩童,便赠其院中野菊一朵,嘱“捣汁敷额”。 父母携孩童下山,三日后孩童退热,百姓始称契此为“救世佛”。 此后,佛隐寺内便常有百姓出入,只为契此大师出手救人。 契此也是来者不拒,照单全收,近近三月便救下病人以千计。 本就香火不断的佛隐寺,每日更是变得香客络绎不绝。 他们往往皆是身患病痛,来此为求见契此大师一面。 不过契此在见多了人后,也不是什么人都会去救。 他有三不救原则,一不救垂死之人,因其命数天定; 二不救无自救之心者,既是自己都不想活了,那还救他作甚? 三不救生活可自理者,病痛既是不会影响生活,契此也自是不理会。 不过即便是如此,佛隐寺的门槛也是每日都快被踏破。 香客们涌入佛隐寺后,斋房和讲经堂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。 因为契此大师,通常便只会出现在这两处地方。 至于藏经阁乃是佛隐寺重地,非出家之人不可入内。 云淮主持看着寺内熙熙攘攘的人群,心中满是忧虑, 毕竟这样一来,弟子们正常的修行也都做不到了,只能每日夜地接待香客。 他思来想去,便命僧人限制每日入寺人数。 然这一决定,却引发了部分香客的不满。 他们认为自己不辞辛劳赶来,只为求得生机, 却被拒之门外,实在不合理。 契此知晓此事后,便提议增设“晨钟暮鼓”,分时段引导香客进入。 云淮主持听后,觉得这个办法可行,便采纳了契此的建议。 不过在这段时间内,饶是契此并非凡人,但也感觉到众生皆苦。 他深知病痛不仅折磨人的身体,更煎熬人的心灵。 佛法倡导慈悲为怀,普度众生, 而解除百姓的病痛,又何尝不是一种度化呢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