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7章 照尽红尘痴相-《我在无定河捞尸提取词条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于是契此决定写出一本经文,想要借佛学而说医术。

    有了这个想法后,契此便开始着手准备。

    他在脑海中构思着经文的大致内容,思索着如何将佛法与医术融合。

    经过三月,这本经文逐渐有了初步的模样,他将其命名为《佛说慈悲医心经》。

    契此将经文分为三卷。

    上卷医心,以“四无量心”为主,畸慈、悲、喜、舍疏导郁结,详解禅定调息之法。

    中卷医身,其中记录百种常见草药图谱及炮制口诀,如“金盏菊曝干三蒸,合檀香末可镇邪热”。

    下卷医世,其中内容强调“治病须治贫”,指导僧人协村民开药田、建义诊寮房。

    争议初现:有僧人质疑“僧人涉俗务过深”,契此写出“药师佛十二大愿”回应,二人达成“只传医理,不营药肆”的约定。

    然当契此的经文初稿在寺内传开后,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。

    有僧人对此提出质疑,他们认为僧人本应专注于清修,

    而契此倡导的这些行为,让僧人涉入俗务过深,违背了佛门的清规。

    契此听后,并没有生气。

    他理解这些僧人的担忧,于是写出“药师佛十二大愿”来回应,

    其中便有愿众生身心安乐、病苦悉除等愿。

    而且也向诸僧人说明,帮助百姓治病,也是践行佛法。

    而且契此还和诸僧达成了“只传医理,不营药肆”的约定。

    也正因此,佛隐寺中,一处特别的“医禅堂”应运而生,

    其中行医者,便是通读了契此新经的僧人。

    弟子们白日学经辩法,傍晚辨识草药、研磨药粉。

    而病患们想要在这“医禅堂”得到救治,也并非是可以免费获得。

    而是需要他们付出一定的劳作,比如帮忙打扫寺院、整理草药,

    或是协助弟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就可以换取救治。

    至于无力做这些事情的重病患人,则可在病愈之后再行兑现。

    在佛隐寺的影响下,附近的村民们也开始接触并学习《佛说慈悲医心经》。

    不少百姓在佛隐寺的影响下,皆是选择成为了一名郎中,在各个村落不断游走治病。

    不过也有僧人见不惯佛隐寺的繁荣,便是想着法子想要掰倒契此。

    偶然间,他们在经文中看到了“以毒攻毒”的疗法,

    由于不了解其中的原理,误以为契此在重蹈梵教的覆辙。

    他们不知道,这种疗法实际上是利用微量瘴气激发人体的抗力,

    只看到了“毒”字,便想到了昔日的梵教。

    于是他们匿名向官府举报,称佛隐寺的契此是“妖僧制毒”,企图危害百姓。

    官府接到举报后,立刻派出差役前往佛隐寺。

    不过医禅堂的弟子们虽说是惊慌失措,而契此却是镇定自若。

    契此按照经文所述,亲自煎制药汤,并毫不犹豫地饮下。

    官差们见此也知晓无计可施,毕竟他们若是抓了契此,

    今日也是定然出不了这山。

    在随意地搜查一番后,便是离开了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曾在医禅堂得到过治疗的百姓们也得知了此事。

    他们纷纷携家带口来到官府,向官府讨要说法。

    官府也终是认定了契此的新经无害,并且不再遏制《佛说慈悲医心经》的传播。

    山道上,挑药筐的老汉哼着小调:

    “七月日头毒呦——晒它三遍黄——”

    这是《佛说慈悲医心经》中的内容。

    城镇上,药铺掌柜眯眼听着柜台前,衣衫褴褛的老妇念出的药方,不禁嗤笑道:“又是佛隐寺那套?”

    老妇咳嗽了几声,继而说道:“观他佛道妖道,能退烧的就是菩萨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不过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,对于其他的寺庙而言却非如此。

    这日清晨,云淮主持展开了面前的传信。

    此刻,那卷《佛说慈悲医心经》被摊在案头,边角还沾着些许墨水。

    云淮主持耐心读着这一卷来自佛门牛耳“空桓大师”的来信。

    其中内容不外乎便是抨击契此:“悬壶济世是道门的事。“

    “佛门讲空,讲舍,哪有捧着药秤念阿弥陀佛的道理?“

    云淮主持念到这里,将信纸凑近烛火,不禁叹道:

    “一部医经,照尽红尘痴相。”(本章完)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